Atlas

Atlas

Do you 👂 the people sing?
twitter
twitter

成为小红书博主的 Day13

今天是我成为小红书博主的第 13 天。到目前为止一共有三个粉丝,其中一个还是托。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很多有意思的观察和感悟,想开一个账户记录一下。

为什么成为一个博主#

我好像也想不起来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了,可能就是看到别人在小红书上拍的 Vlog 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于是我也想要更认真地记录我的生活(“标记我的生活”,小红书的 slogan 洗脑的很成功),最好能把我的这份热情传递给别人。我做事向来冲动(毕竟风向星座),这不是想干就开干了。

题外话:我本来是想成为一名 b 站 up 主的,然后我新注册了一个账号之后,但是提示我的账号存在风险需要实名认证,实名认证只能手机操作,而我的手机 APP 又显示 “SDK 错误”,怀疑是因为我的 app 是美区下载的,必须国区才可以...... Anyway,我放弃 B 站了,之后如果有心思了再搞吧。

做博主期间的心理活动#

如上所述本来除了记录生活之外我也没有太多的期待,但是真的开始做以后就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了。我不停地想要看有多少人浏览了我的笔记,有没有人给我点赞,更糟糕的是,我还总是在主页刷到要么是流量不好的博主表达自己的焦虑,要么是 “成功” 的人的在 “炫耀” 自己成为博主多久多久月入多少多少(” 自媒体这碗饭我吃定了 “)。

而如果点进一个说自己流量不好的人的主页,我发现 ta 的粉丝比我还多(我只有 3 个粉丝,这几乎是一定的事情),我会心态更崩溃。

至此我不得不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欲望:我也想有流量(用小红书的话来说就是,我也想要那泼天的富贵),我也想要接广告。

而这里的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不停地刷数据的过程中我其实很清楚,我想要别人给我点赞的心情远多于想要接广告(物质激励),这也印证了最近朋友总结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 “被看见” 的需求,这个需求比激励还重要。

这个事情想来也挺奇怪的,一方面我也不指望靠自媒体吃饭,不应该有这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我三五年前也玩儿着做过好几期 bilibili 视频,至今一共只积累了 99 个粉丝,但是我也从来没有想要迫不及待涨粉的心情或是希望被点赞的焦虑。人性确实天然希望被看见,被肯定,但是以我对自己的了解和过往的业余 b 站 up 主的经验来说我并不是非常 “典型” 的这一类人。

我不得不反思发生了什么。这也是挺有意思的地方 —— 我一边知道我的心态不健康,一边不控制地无意义地刷着数据,一边还偶尔能跳脱出去以第三观察者角度思考。我开始重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从我自身分析的话,近几年确实向内精神满足的时刻更少了,所以对外索求的更多了,以及客观上对金钱的需求也更大了,但是我依然认为最主要且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在小红书的主页总是会刷到有人说自己做自媒体一个月赚了多少多少钱,所以我有被灌输了 fomo 和焦虑。关于这一点下一小节我会展开来讲更多。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自我观察是,我是一个 “拧巴” 的人。听过最多的方法论是:找准一个赛道,然后模仿顶流的几个博主,之后再谈创新。我确实也观察了不少博主,但是结论是我真的模仿不来啊。有的是能力问题 —— 我做不到那么好的录制和剪辑效果;有的是面子问题 —— 有些过于富含感情和煽动性的话我说不出口。最后只能接受自己的 “拧巴”,回到记录生活的初心。但是随便做的结果就是,只有三个粉丝,还有一个是托 —— 于是我又被自己虚无缥缈的欲望折磨。绕了一圈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好像有点无力,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和外界没有一点关系,这完全是我自己的课题,而且是一生的课题:尊重自己的欲望,尊重自己的能力,也尊重自己的 EGO。

说回我自己的数据焦虑,当我心烦意乱为什么没人点赞的时候,我偏偏在首页也刷到了很多 “素人起号” 相关的笔记,教你技巧的,吐槽 Web2 的,求安慰的,等等等等。必须说这也加重了我的焦虑。不过有趣的是,我读这些笔记的时候,有一些陌生又熟悉的词语频繁出现:自媒体 / 流量 / 个人 IP / 权重 / 信息分发 / 去中心化信息分发...... 等下,信息分发,还去中心化信息分发?这我熟啊,我就是做去中心化信息分发的啊。虽然 RSS3 在品牌升级之后现在的定义是 The Open Information Layer,但是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的定义都是去中心化信息分发协议 (protocol for decentralized infomation dissemination)。我逐渐兴奋了起来。

乍一看我的感受是 ta 口中的去中心化分发和我对这个词的理解天差地别,但是仔细一想我又觉得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殊途同归的东西。我突然意识到尽管我可以凭借着敏锐的嗅觉发现 Web2 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什么是平台的数据驱动。我彻底兴奋起来了,尽管我现在只有三个粉丝,但是我要继续做自媒体,去记录我的观察和思考,当然更重要的是,去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一些小红书的观察与思考#

关于自媒体#

这是我最想说的,也是承接上文提到的 “小红书主页总是刷到做自媒体赚 xxx 钱” 的笔记这一点。为什么我会看到那么多这类的笔记?这到底是算法选择的结果,还是小红书的 vibe 就是如此。或者其实这两者是同一个东西。

首先我想说,是的,是小红书的算法确实一直在强调这一点。小红书可能出于自己的压力,想要去探索某种形式的商业化可能,不过本系列(# 小红书博主观察日记)暂时不打算高屋建瓴地从小红书出发,而是更想关注聚在小红书的人。而这些人,真的也有太多想吃自媒体这碗饭了。

我从未在三年前的 b 站首页推荐里看到有人分享自己通过 b 站变现的视频(“三年前” 的原因是我已经几乎三年不刷 b 站了,所以我也不太清楚现在的首页推荐里都是什么,也许之后有兴趣的话也会再进行观察),但我不倾向认为这是 b 站和小红书的区别。也许 b 站的 vibe 最初更加 “用爱发电” 一些,但是 Web2 没有让这类 vibe 蓬勃发展的土壤。我更倾向认为这是 3 年前和现在的区别。我看到有很多关于 “自媒体的红利已经褪去” 的言论也加强了我的看法。

和三年前的社会相比,今天有太多人想通过做自媒体赚钱了。这不只是我在小红书上看到的,也是我在生活中听到的。以下是我妹妹(05 后)的原话:“现在我朋友们一出去玩都先在抖音上开个直播,不知道啥毛病。...... 他们想聊天为啥不在微信上聊呢,他们就是想赚钱才开直播的。......xxx 去年直播才二十几个人看,今年刷到人家已经开上 911 了。”

为什么?一夜暴富谁都知道不现实,幻想自己一夜暴富这就是投机赌博的心理啊。可是整个社会好像都在纵容这样的风气。这背后的原因又会是什么呢?我想起我之前关于社会经济形势与赌博心理的分析 —— 当整个社会经济变差,机会变少的时候,全民的赌博心理都会增加。说到底,做自媒体 / 考公和买 meme token 有什么区别呢,哪一个不是赌博呢?可是换位思考,如果这破班上的真是看不到什么希望 / 毕业即失业的数据摆在眼前 / 社会经济形势很差看不懂别的机会,同时另一边又有人不停地告诉你做直播 / 自媒体普通人也有一夜暴富的可能哦,你能不心动吗?

经济
(关于经济有多差,补一个图:在小红书上我搜索 “经济” 之后自动补全的内容......⬆️)

我一时不知道该感慨什么了,也不知道该如何想象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只觉得无助。

关于流量#

在 Web2 里似乎流量是自媒体博主最常挂在嘴边的词语,每个人都在哭天抢地的想要流量。好像也没错,消费者每天刷小红书的时间 x 浏览速度就是流量的总和,他们瓜分上游的所有创作内容。假设用户浏览量稳定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零和博弈。在这里的机制是,每篇笔记要和所有其他的内容抢用户的注意力,如果你的笔记和用户的互动数不够的话,立刻在流量池里被排到后面,我觉得这是修罗场。

结果就是小红书独有的爆款标题 + 精美封面 + 无限讨好平台的选题(这里的平台不仅指小红书本身及其算法,也包括小红书的用户,当然算法是最主要的,在这里算法是宇宙的主宰),毕竟... 大家不是以创作为目的啊,目的是想要流量。诶,这就是 SocialFi 啊。post to earn,其实在 Web2 早已经被玩到淋漓尽致了,甚至价值变现的每一步都有 SOP:选赛道,发内容,不断复盘及优化数据,获得流量,接广变现,继续发内容......

标题
(比如⬆️是一个典型的教你做自媒体应该如何选取爆款标题的笔记截选)

这样当然有问题。社交是人类天生的需求,是不可能被别的什么替代的了的需求,而现在真实的博主已经被异化成了算法喂养机器,结果就是为了不掉数据必须垂直,垂直的结果就是博主们更不像真实的人,人们的社交的需求更难被满足。

垂直

对此小红书 / Web2 的解决思路是:现在用户很挑的,流量博主已经不吃香了,你要做个人 IP,做一个真实的人才能被用户喜欢。

这其实是一个返璞归真的道理,但是和现有的算法体系是冲突的。

这里的矛盾也正是中心化的问题:信息的分发方式只有一种,用户和博主都没有其他的选择。凭什么是 “我” 被限流?凭什么 “我” 被限流了就只能自认倒霉?明明数据是所有用户一起贡献的,凭什么能看到什么数据不能看到什么是平台决定的?对于博主来说,这不是公平的竞争,对于用户来说,这是一种欺骗和利用。

我想我们可以对信息分发有更开放的想象:既然数据是我们贡献给公众的,那么应该也是可以公开访问的,从而也可以诞生基于各种算法的信息分发 “提供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来源,当然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是能满足人类社交基本需求的分发方式。

关于去中心化信息分发#

之前说到我看到有人提 “去中心化分发”,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有点嘲讽的,“小红书也配谈去中心化?” 但是本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算老几的态度,我觉得应该谦虚一点仔细思考这份评价。

素人起号

“最适合素人起号”,“普通人更容易被看见” 等等,这些听起来是很好的品性。虽然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回事,反正我这号是没起起来,但是既然不少人这么说了,我觉得可能是这么回事。

根据我的思考观察和理解,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1. 算法分发的精准度高。在小红书上,哪怕是小众内容,也能根据标签内容的分析精准分发到相应群体,从而彼此看见,互相点赞评论有足够热度。“小众” 被看见,这就是一种所谓 “素人起号”。但是前提是这个 “小众” 还是得有一定用户基础。
  2. 算法并不把流量倾斜在 KOL 上。
  3. 对于 “素人” 账号,早期有一定的流量扶持。

大体来看这其实都是挺好的品质,但是这里没有提到的算法的其他特质是:有大量人因为自己的账户内容不够垂直所以流量很低,从而抱怨 “我这个账号是不是废了”。

这么看来好像这些 “素人扶持” 又像是在进一步驯化 “做博主就是要垂直”。

我想,理想状态中我们只要做自己就好了,是否垂直的提供内容明明是信息分发方应该做的事情啊。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内容分发颗粒度是以一整个账号为整体。那么这其实是一个技术问题。解决方法可以是,比如在每一条内容被分发出去之前有一个 AI 助手会把我们发的内容归类到一堆子账号之一,然后每一个子账号有一个自己的定位。当然这样还是存在问题:“单个子账号” 的发布频率又下降了。

不过说了这么多,其实背后存在的仍然是一个权力问题,现有的算法是黑盒,凭什么?怎么修改?又凭什么?你又没有参与内容贡献,凭什么你能决定这个算法,我不能?

关于发布时间#

关于小红书的流量密码的笔记中,我经常看到的一个观点是,发布时间很重要。甚至有人说,发布时间不一样,阅读量可能是几百和几万的区别(我无法辩驳真假)。对此我非常困惑,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么大差别,是因为在小红书的主页推荐流里最新时间的权重是非常高吗?

这不合理啊,相关性肯定比时间优先级要高。

或者因为用户希望第一时间刷到博主更新 / 博主第一时间收到用户点赞,所以平台为了迎合这类用户心态,就在特定时间把流量更多的倾斜给这个时间喜欢登陆的用户喜欢的类型的最新笔记?

如果是这样的,那好像有些合理了,这样做的意义是为了保证用户花更多的时间停留在 APP 里。

“不增长就会死”,所有想成为 Web2 巨头的公司都必须学会的道理。

这也仍然是之前提到的中心化平台信息分发的问题:我们没有选择。用户没有选择,公司也没有。

后记#

本来是想写的简短一点,做成一个系列日记,结果写着写着写了一堆...... 就当是补之前十几天的日记吧。这个系列我打算持续更新,每次发布都会加上 #小红书博主观察日记 的 tag。

最后重申一遍本系列的主题:分享做小红书博主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关于理解自己,也关于身处的社会,关于信息分发和社交,也关于互联网和世界的未来。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